热线信箱 | 信息公开 |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科大声音正文

孔繁森精神:耿耿忠心照雪山

发布时间:2021-09-06  点击:

在祖国青藏高原的最西部,有一片神奇的土地,号称世界屋脊的屋脊,人称天上阿里。在阿里驻地的狮泉河畔,有一片墓地,墓两侧石碑上,镌刻着一副对联,上联为:“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下联为:“二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这就是孔繁森墓碑的对联,真实诠释了孔繁森把自己完全奉献给党和人民的一生。

孔繁森(1944-1994),山东省援藏干部,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原地委书记、政协主席。自1979年开始,他先后两次进藏工作,1994年11月29日因公殉职,被追授为“模范共产党员”“优秀领导干部”,被评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改革先锋”“党员领导干部的楷模”……由部队到地方,从山东到西藏,孔繁森走出了一条闪光的人生轨迹,为国家和民族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孔繁森精神。

孔繁森精神,是对党忠诚、为党分忧的政治意识和牺牲小我、顾全大局的大局意识。1979年,时任中共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以“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豪迈气概,报名参加援藏工作。到藏工作后,无论是改派他到海拔更高、空气含氧量更低的岗巴县工作,还是第二次调藏工作期满即将返回山东,组织却决定任命他为阿里地委书记,要继续留藏工作,孔繁森都毫不犹豫地回答:服从组织安排。山东省委决定让他带队第二次赴藏时,他的母亲年近九旬且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三个孩子尚未成年,妻子体弱多病。在小家与 “大家”面前,尽管内心也有纠结,但面对老母亲 “三儿啊,咱不去不行吗?”的问询,他哽咽却坚定地回答:“娘,咱是党的人,咱得给公家办事啊。”

孔繁森精神,是热爱人民、服务人民的公仆情怀和坚定的人民立场。“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这是孔繁森的座右铭。1975年冬季的一天,孔繁森在从聊城回堂邑探亲的车上,发现一位老人因为弄丢了去邯郸的车票而哭泣,他果断地把自己的座位让给老人,还替老人补了从堂邑到邯郸的车票,自己却下了车。在西藏,他在零下20度的严寒中脱下自己的毛衣毛裤送给藏族老阿妈;给患肺病的藏族同胞吸痰;用胸口为聋哑老人暖脚;用不高的收入长期收养孤儿,甚至要用3次献血900毫升的补贴为这些孩子增加营养;每次下乡都随身携带一个自费置办的医疗箱,免费为农牧民群众送医送药……孔繁森精神,是清正廉洁、克己奉公的高尚品德。“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二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事业重如冈底斯山”,这幅挽联是对孔繁森的真实写照。在莘县工作时,有一次儿子孔杰因为用“工作记录”本写作业而被孔繁森严厉教育改正:“公家的东西我们一分都不能沾。”1994年,尽管已经从中央争取到了2600多万元的救灾基金,可为了节约费用,他与随行人员吃饭都在街头地摊。面对大家的不解,他说:“想想咱们阿里很多农牧民连温饱都没有解决,大鱼大肉咱能吃得下去吗?”孔繁森——一个地市级干部因公殉职时,身上只有8.6元钱,捎回老家的遗物价值不到500元,留下的债务却高达19000元。人们难以置信,但却是事实!

孔繁森精神,是艰苦奋斗、知难而进的拼搏精神。西藏地区素有“世界屋脊”之称,高寒缺氧、交通不便、地广人稀,阿里地区则是“世界屋脊的屋脊”,各方面条件异常艰苦。长期在高原地区工作,孔繁森的心脏明显变大;由于缺乏维生素,他口腔溃疡、嘴唇开裂、指甲变软……粗通医疗知识的孔繁森不会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但是,这些困难并没有阻挡孔繁森融入藏区勤勉工作的脚步。孔繁森说过,“我们共产党员无论在哪里工作都是党的干部。越是边远贫穷的地方,越需要我们为之去拼搏、奋斗、付出,否则,就有愧于党,有愧于群众。”

孔繁森精神,是“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务实作风。担任拉萨市副市长时,为尽快掌握所分管工作的情况,到任仅4个月,孔繁森就跑遍了全市所辖区域内所有的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的村办小学;走访了56所敬老院和社会福利院中的48所。担任阿里地委书记后,为制定科学的发展方案,他逐县、逐区、逐乡地调研,在不到2年的时间里,他跑遍了106个乡中的98个,行程8万多公里。去世前4天,他还利用外出考察边贸的间隙,写下了阿里地区发展经济的12条建议。1994年2月,在阿里地区遭受50年不遇的暴风雪侵袭时,孔繁森身先士卒,趟着齐腰深的积雪,顶着凛冽的寒风,深入受灾县、乡,挨家挨户地走访牧民,分发救灾物品和救济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仍须高擎孔繁森精神之旗!

(作者:诸葛福民,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孙小源,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