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庆莘操作材料试验机,摄于20世纪70年代
我1959年毕业于山东工学院(山东工业大学前身,后并入山东大学),被分配到鸡西矿业学院金属工艺学教研室任教,后担任教研室主任。1963年国家院系调整,我和崔德奎同志一起调来山东煤矿学院。当时学校仅有金属工艺学教学小组,成立金属工艺学(简称“金工”)教研室后,我曾担任教研室主任。1988年,在原机电系担任副主任,1990年回到济南,先后担任济南分院科研处副处长、处长。
之所以说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创建打下坚实基础,与我在专业教学方面的经历有关,主要是我在师资力量培养和科研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
我教的课程是金属工艺学,属于技术基础课,所有的工科专业基本都需要设置这门课程,其包含的教学内容很广,包括矿产开采、冶炼、铸造、锻压、焊接、机械加工、材料热处理、钳工、装配、调试、检修和金属工艺学教学实习等。作为“金工”教师,不但要讲授这些相关学科的理论,更重要的是要带领学生进行金属工艺学教学实习。金属工艺学教学实习对于工科院校的学生是非常重要的,是进入大学第一次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涵盖了机械制造厂的所有工艺流程,每一个学生都必须对所有的工艺进行实际操作,生产出产品或者半成品。指导教师必须熟练掌握每个工种的实际操作技能,以便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操作。正是因为有这样严格的要求和全方位的锻炼,为我以后的教学和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扎实的实践操作基础。
“文革”时期,我和另外几个老师到枣庄矿务局参加劳动,在枣庄煤矿的薄煤层工作面同煤矿工人一起劳动。当时的环境是比较恶劣的。薄煤层高度只有60厘米左右,在里面通行和施工都非常艰难。每天井下强体力劳动8个多小时,上井后还需要较长时间的整理(主要是洗澡换衣),而后回到十几个人住的简陋大房子里,还要学习、听报告、开会讨论、受教育。经过几个月的锻炼和考验,我深深体会到煤矿工人的艰苦和他们的无私奉献,自己深受教育。虽然条件艰苦、劳动艰辛,但大家都是心甘情愿、没有任何怨言地参加劳动。同时,经过几个月井下采煤工的劳动,我也亲身体会到煤矿井下采煤机械化的急迫性和重要性,为我后来开展科研工作时方向的选择奠定了基础。
在参加劳动的同时,我们也没有停止对教学的研究和对业务的探索。1971年,在学生进校的前夕,必须制定适应工农兵学员的教学大纲并编写相应的教材。当时的情况是,教师的教学准备工作要到生产现场进行。我们搞机械的就要到煤矿机械厂的生产现场,于是兖州煤矿机械厂一所废弃的房子就成为我们十几个人工作、学习、吃、住和教学准备的场所。白天8个小时在生产车间同工人师傅一起干活劳动,教学准备工作就在业余时间(晚上)进行。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我们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了适应第一届工农兵学员的金属工艺学教学大纲、教学实习大纲、教材和实习教材等全套教学资料。
在随后的教学工作中,根据教学需要,我们先后编写专科、本科、硕士和博士阶段使用的包括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基础理论课、专业课等十几种教材,先后主编高校统编教材 2部,主审高校统编教材 3部,出版《矿工心理安全与健康顾问》专著 1部。我先后为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开设过十几门课程,教学效果得到学生的充分认可。
在师资力量培养方面,我们下了很大功夫。比如,对新任教师提出,必须先过教学关,要站稳讲台,教学效果必须获得学生认可。挨个看青年教师的讲稿,听他们试讲、讲课,一开始有的青年教师不会写讲稿,我就把自己的讲稿给他们做参考,督促他们去听老教师的课、听优秀教师的课。要求新教师板书要有条理,必须与所讲内容相互照应,必须严格掌握时间,提升课堂效果,新教师只有过了教学关,才能参与科研。
培养师资、培养人才不局限于材料学科,还涉及机械、电子、控制、物理、化工、环境等多个学科。我们培养了卢存伟、李登新、宋永会、董正超、赵永瑞、王全娟等多位博士。我先后向哈尔滨工业大学、山东工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推荐、保送 10多位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有的还兼任他们的博士副导师)。他们大多数是非金属材料专业,所以有人开玩笑地称我为“跨界博导”。
另外,在科研方面,按照实际情况或者说“惯例”,金属工艺学没有搞科学研究的必要,当时山东省高校除山东工业大学外,几乎没有进行科学研究的,全国也基本如此。但是我们要求金属工艺学教研室的青年教师一旦过了教学关,就必须参与到科学研究中去,让他们全面了解和熟悉所参与的项目,进而单独承担科研项目的部分研究内容、承担项目的全部工作、独立申报和承担科研项目。这种方式提高了教学水平、增强了教学效果,全面地提升了教师的科学研究水平和能力。到 20世纪 80年代中期,金属工艺学教研室的师资力量已经具备教授材料学本科生、指导研究生的能力和水平,并且已经招收硕士研究生,同时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山东工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联合指导博士研究生(我们的教师担任博士副导师)。
当时学校没有材料科学专业,我们就挂靠机电学科硕士点招收攻读材料学的硕士生。我们开展的“材料表面工程学”研究在山东省乃至全国不多见;在国内首创“等离子束流在材料强化领域的探讨和研究”,并取得骄人业绩,不仅获得 10多项山东省、国家发明奖,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而且培养了大批高水平的人才,仅在同一个“等离子束流”研究领域就培养了孙宏飞、崔洪芝、李惠琪、徐克宝等二级教授和多名三级教授、讲师,建成学术层次、年龄搭配合理的师资队伍。这些都为招收材料科学本科生和创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还在引进人才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包括聘任山东省材料科学领域知名专家王世清教授、全国材料科学领域著名专家雷廷权院士为棋牌娱乐兼职教授,引进陈蕴博院士到学校工作。他们为学校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发展等做出了突出贡献。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拼搏,今天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已经成为值得信赖的棋牌娱乐平台师资力量雄厚、有一定影响力的学院之一,这和我们最初打下的最基本的人才队伍基础、科研工作基础是分不开的。
(徐庆莘,值得信赖的棋牌娱乐平台教授。)(讲述:徐庆莘整理:孙国强)